首页 文案列表 多媒体课件 景区导游解说词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文案配音员:浩宇
景区导游解说词 825 分享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现在大家走的这条巷子叫梁上街,因为它是江湾古村落中地势最高的一条街道,在明清时期曾是江湾最繁华的地方。

现在我们就去总书记视察过的村民家看看。江总书记从学校出来,便来到村民江镇中家门前。江镇中看到总书记来到自家门前,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连忙拉着江总书记,口中说:"江总书记好,请到我家坐坐。

 江总书记走进江镇中家里,主人连忙把江总书记请到了上座坐下。江镇中妻子沏上香茶,端出江湾的"土果子"。

 江总书记把江镇中全家一起拉来坐在自己身边,像一家人一样问长问短,拉起家常。总书记亲切询问他们生活过得怎么样。

 江镇中说:"托江总书记的福,现在生活过得好,改革开放以前一碗稀饭二人喝,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托江总书记的福,托共产党的福。"

总书记看着江镇中家盖的新房子、家中彩电、电话,亲切地问起江镇中有没有向银行贷款,江镇中摇摇头表示没有时,总书记风趣地说,我把中国银行行长都带来了,同时介绍了随行人员。

江总书记接着问江镇中妻子,到哪里做工。江镇中妻子指挂历上的红灯笼说,农闲时我外出打工,学技术,这就是在浙江义乌打工学来 的,现在逢年过节都有人到我家买。每年收入有2万多元。江总书记连声夸道:"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我们面前的这幢房子是一幢官宅,它是清代同治年间户部主事江桂髙的宅第,府名"中宪第",正厅堂名"敦崇堂"。现在住两户人家,将房子分成了正厅和客厅两个部分。

让我们先看正厅(进入院内)。这个院子的地上用鹅卵石铺砌成一个"福寿双全(钱)"图案,寄托了屋主人的美好心愿。同时,这种地面处理,利于雨水下渗,又解决了排水问题。迷信的说法是可以釆纳地气。 院子的门朝南,正厅有大门朝东。按理说,正厅的大门都应开在厅堂的南向,这栋房子厅堂前朝东,一方面是受地形限制,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房主人虽然在朝中当官,但不仗势霸道的品质。

 请大家到屋里来看,厅堂有三开二进天井。天井梁枋一圈牡丹花纹,象征着"锦堂富贵";天井前方一对雀替雕刻"刘海戏金蠊",象征着"家和万事兴"。这间为正厅。古时婺源的官宦人家正厅的摆设都十分考究,一般中堂照壁上方悬挂堂名匾额,中间挂祖宗容像、中堂画、放自鸣钟,东面摆花瓶,西面放屏风镜,寓意终生(钟声)平(瓶)静(镜)也就是一生平安。厅堂内挂的这幅对联颇令人寻味,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原惜福,下联为:求名求利终须求已莫求人。它告诫子孙,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努力奋斗不要完全依赖别人。

现在我们再来看客厅。这间客厅与右边的正厅有门贯通,左边原为落轿间(已改建),客人下轿后通过侧门进入客厅。这间客厅是中西合璧的建筑,你们看这部分门窗上装了玻璃,其余的门窗是西洋的百叶窗,这在一百多年前是很豪华和气派的。门罩上的图案为冰裂纹,隐含"冰清玉洁"之意;天井边厢窗子的护栏上雕刻的花卉,略略数笔,平添了一份淡雅之气。

 各位游客,现在大家看到的类似旗子的东西叫"幌子",这是过去及第入仕人家显示身份、地位的招牌和标志。

 在古代,仕、农、工、商的传统等级观念,认为读书做官是天下第一等好事,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光宗耀祖……都是说只要读好书,就能考取功名,入仕做官,实现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因此读书人把求取功名,入仕做官当作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一旦考中举人,便在自家的门口两旁树立起"幌子",一则光耀门庭显示身份地位,二则激励乡人奋发读书。

 旗杆墩上一般都刻有字,记载了这位举人是何年中什么科的举人,杆的上方有个盒子,上宽下窄,呈方形,形似斗状,故名"方斗",远看好似一顶官帽高高地挂在杆上,近看"方斗"四面雕有铜钱花,寓意"高官厚禄"。

各位游客请注意,这儿有"三步台阶",看来似乎平凡,但它在江湾村里名气可不小,只要到过江湾的人都知道江湾有"三步台阶"。

三步台阶说是三步看去只有两步,设计得别出心裁,有意将底下一步与路面拉平,算为一步。它里面隐藏着三种寓意:其一,为官者,脚踏"三步金阶"步步高升,官运亨通;其二,实干者,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上走;其三,创业者,勇于攀登,只争朝夕,三步并作两步走,事业有成。

大家注意,接下来又有一个"三"。就这幢房子它叫"三省堂"。"三省"语出《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他激励子孙光大"一日三省"的道德修养。这是清末民初教育家、佛学家、南京高等师范校长、江苏教育司长、孙中山大总统嘉禾勋章获得者江谦先生的祖居。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江谦先生字易园,是清末状元张骞的得意门生和得力助手,由于他的推荐,江总书记的祖父江石溪,弃医经商,在张骞开办的南通大达内河航运公司任协理。江谦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创办者和第一任校长。他一生业绩显著,晚年回乡隐居。他回乡后专研佛学,兴办江湾佛光社,是出资重建萧江永思堂的重要发起人之一。

这幢房子是清中叶建造的典型徽派建筑,三进三天井,四厢结构, 二层为跑马楼.大家请看,我们走进石库门之后,这里还有一道很高的门坎,以前徽州的姑娘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里面所说的二门,就是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扇门。这道门有三个出入口,平时中门是不开的,进出都是走边门。只有贵客来到,或家中办喜事才会打开中门迎客。大家都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自然是打开中门迎客。

我们再看这个房子的结构,这是一个典型四厢结构的建筑,天井开在房子的中间。在徽派建筑中,很难找到窗户,只能靠天井采光,天井漏下来的光线毕竟有限,所以房间里还是比较暗。因为徽州人信奉 "暗室聚财"。徽商对钱财的流失很敏感,天井下的水池,除了为承接四面屋檐滴下的雨水,还有,徽州人认为,聚水如同聚财,因而不能让这水流出去,正是"四水归明堂,肥水不外流".而这接水用的竹子,也赋予了万事节节高之意。

江总书记从江镇中家出来后,又来到任教40多的退休教师江启昌家。江启昌夫妇在家门口兴奋地欢迎着总书记的到来。

江总书记与江启昌握手问候,江启昌用双手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总书记好,总书记好!请江总书记到我家坐坐。"

江启昌夫妇把江总书记迎到了自己家中,热情地请江总书记上坐。江启昌的妻子忙端上农村的土特产请总书记品尝。江总书记说:"你们也坐。"江启昌夫妇分别坐在了总书记的身旁。

江总书记详细了解他家的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情况。总书记从江老师家庭人口,饮食起居,连他儿子工作的地方,骑车下班回家的时间,市场上有没有新鲜蔬菜和新鲜肉卖等情况都详细询问。

当总书记起身出门时,看到大门上的春联,便朗诵起来"盛世升平财喜旺,新春如意福寿多。"并夸江老师的字写得好,是临王義之的贴。江总书记离开时,江启昌夫妇坚持要送总书记。江总书记忙拉住 他们说:"不要送,留步。"江启昌夫妇激动得热泪盈眶。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这就是江湾村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一滕家巷。滕姓是江湾村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隋末唐初建村时,滕姓人家就在此生活居住,过去村子里建有滕家祠堂,今天,我们仍可看到滕姓人家曾使用过的滕家井,它也是北斗七星井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

明朝末年,滕家出了个"滕百万",他经商致富,成为江湾村富甲一地,赫赫有名的巨贾富商,如今滕姓人家早已迁离江湾,远走他乡,可滕家巷依然如故,虽历经数百年,"滕百万"的故事依然在说,滕家老屋也依然留存。

 提起徽州,或许许多人的印象中只是崇山峻岭,荒僻遥远,古老的村落粉墙黛瓦,那里有徽商、徽官、徽菜、徽墨……,还有众多的官第商宅,可对徽州人的生活却知之甚少,现在,我就带领大家走进一户江湾人家,去寻觅一下徽州人的真实生活。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位江姓富商买下了滕家老屋,并在房屋的南边建起了一幢客厅,这位富商叫江有炎,他有二子一女,和许多徽州人家一样,晨出耕,晚归读,兼经商,日子过得自足自在,下面我向各位介绍一下滕家老屋的情况。

滕家老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老屋座北朝南,为三进二天井的三层徽式建筑,从堂前的金砖铺地,梁架间的芦苇墙,方格眼式的窗扇,还有外露的梁架,足以说明这是目前江湾村留存的一幢最古老的明代古民居。

这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堂前,这两边称抱厢,明清时期民居建筑一般为三间四架式结构,后面是一个小天井,徽州人十分讲究堂前的布置和摆设,正堂上方要挂堂匾,中堂照壁中央一般挂祖宗像或祖训、字画,两旁配挂楹联。两侧的板壁挂条幅字画,堂前摆放的家俱有八仙桌(方桌一面,靠背椅,方凳、条凳各两面)、压画桌、躺椅、茶几等。压画桌上均放置自鸣钟,东摆插花瓶,西放屏风镜,取终身平静(钟声屏镜)之意,整个堂前显得庄重气派,古朴雅致。

正堂上高悬的"由礼堂"堂匾,告诉我们这是一户顺从"礼"教之家,中堂悬挂的朱子格言俨然是主人的传家之宝,这些对联,反映了主人牢记根本,以"礼"为训,立志自勉的生活态度。

滕家这个"滕百万",他经商致富,成为江湾村富甲一地,赫赫有名的巨贾富商,为了显示自家有钱.于是在建房的时候,特意烧制了印有姓氏的砖来做.虽然后来主人变换了,但这些印有姓氏的砖却保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更有意思的是,当年江泽民会认定这个地方就是自己的祖籍也是因为这些滕家砖.据坊间的说法,当年江泽慧曾回忆说,父亲江上青曾说,自己的祖屋旁边有一户非常有钱的人家,连做房的砖都镶有姓氏--滕,于是便根据这个说法找到了自己的祖屋---一附六院.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大家现在看到这个滕字是个错别字,滕的右边下面不是水,而是小字.这是为什么呢,有个说法,说滕姓人家认为滕字下面的水字的意思是水再大再富也超过不了江,所以就把滕字下面的水都改成了小字,寓意是子孙满堂的意思.也就是现在留下来的是错别字的滕字,因为把水改成小了!

 [至大院]江一麟纪念馆的房子是江湾村唯一一幢比较完好的明代老房子。走进大门,我们首先见到的是一间正方形大院。在徽州古建中,民居的正屋子为了适应宗法礼治的需要,严格按中轴线左右对称,因而比较刻板方正。庭院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紧靠屋前的有限地形或屋子与屋子之间的间隙地带来布置宅院,所以庭院普遍都不大而且正方形的更少。而这里的庭院不仅是正方形且较为宽大,这在徽州古建中是较为少见的。  

这幢古建的大门门罩虽然简单不显豪华,但它却是明代建筑的代表作。门口与大门由一色水磨青砖蒙面,上加铁泡钉而成庄严,又安全牢固。

我们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房子中间的这两根大柱子。大家请仔细观察这两根柱子,上下端略细,中间较粗,这也是明代建筑的特征,叫做"梭柱"。厅堂虽然不大,但大梁上的雕刻还是很引人注意的,明代民居建筑很少雕刻人物,木雕非常讲究深雕、花纹处理简练。大家看大梁和梁托上的木雕,灵芝如意,线条流畅,刀法娴熟,可说是一宗精美的艺术品。

 前边靠天井旁的两件木雕人物是清代修房子时补上去的。厅堂正中地面是由方砖铺就(婺源人称为金砖铺地),屋架上方梁与枋的间格之间用篾辫连接,上面敷上石灰,这也是明代早期"芦苇墙"的主要特征。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江一麟,字仲文,是我国明代爱国名臣,正德十五年(1520年)出生于江湾,是婺源萧江的第25世传人。江一麟33岁中进士,曾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司参政、户部右侍郎、都察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等官职。万历八年(1580)病死在治理黄河的工地上,终年61岁。著有《易说》、《尚书约旨》、《安吉川志》8卷。江一麟为官27年,廉慎自守,为政勤勉,为人贤良,全力报效国家,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得到当时朝廷的器重。江一麟病逝后,皇上甚为痛惜,赐祭葬,并派遣徽州府知府到江湾吊唁,在江湾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至陈列拒处]这是万历皇帝谕祭江一麟的祭文和葬文。

[至墓志铭处]这是明代东阁大学士、内阁辅臣许国为悼念江一麟撰写的墓志铭。这块墓志铭是70年代初出土的,它高度评价了江一麟数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鞠躬尽瘁的业绩。

[至中堂]江一麟担任过地方官,也做过京官和钦差大臣,每赴一任,都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

[指画幅1〕江一麟任安吉州(今浙江安吉县)知州时,崇尚教化,关心教育,办学校,续州志,建先师庙,乡贤名宦祠,当地老百姓非常拥戴他。三年后,江一麟升任工部郎中时,百姓扶老携幼含着眼泪为他送行。

[指画幅2】江一麟关心百姓疾苦,任广平府(河北省永年县)知府时,恰逢大旱,蝗蝻成灾,江一麟徒步各地,带领民众全力救灾。当时朝廷考察各地官员的政绩,江一麟所在的广平府被评为"天下第一"。江一麟升任广东监军副使,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参政。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指画幅3〕江一麟治军纪律严明,对骚扰百姓放纵令者一律斩杀。明代中朝,日本海盗集团从江苏、福建、浙江沿海入侵到广东沿海内地,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老百姓都叫他们是"倭寇"。万历二年,倭寇1200余人从海上登陆,攻陷法地千户所,直逼电白县。江一麟督军迎战,在电白附近选择有利地形,预设埋伏,前后夹击斩杀倭寇500余人,余寇逃入山中,随之也被围歼。这是南海军民抗击倭寇打的一次漂亮的胜仗。江一麟又因战功升户部右侍郎、都察院佥都御史,不久又升副都御史、贵州巡抚和南赣巡抚。

[指画幅4〕万历六年,江一麟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与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潘季驯勘察黄河、淮河水势,创造出 "筑堤束水、束水攻砂"的方案,以淮河水冲刷黄河泥砂,防止黄河入海口淤泥沉淀而引发堤岸溃决。黄淮二水工程完成,皇上赐玺书、蟒袍、银币,江一麟晋升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督理漕务。

江一麟平生不喜欢蓄积财产,每次升官或有功劳,朝廷赏赐的金银布帛,不买田不买地,也不建府宅,除济助家乡贫困的老人之外,私蓄全部捐建萧江永思堂。江一麟还亲自为萧江宗祠撰写了祠规,祠规要求"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 "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表达了江一麟"化民成俗,为善致祥",振兴家族的美好愿望。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一府六院"遗址。这是江湾过去最大的一幢房子。"一府六院"原指过去徽州府及下辖的六个县:歙县、休宁、婺源、黟县、祁门、绩溪六个县,俗称为一府六院。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江湾人为何把一幢房子叫做"一府六院"呢?这得从这幢房子的结构说起,这幢房子建于明代末期,特点是:四层楼、占地广、木雕梁栋,精美无比。这幢大房子套了六幢小房,每小房都有天井、正厅、厢房,自成一家。六家之间有风火墙和火巷隔开,之间又都有小门相通。生人进入屋内,简直像进了迷宫,进得去出不来。四百年过去了,房子几易其主,到80年代初,这幢房子正堂倒塌,住在这幢大房子里的人才全部搬出。现在我们看到的虽只是屋场,但从聶立的青石门框地层基,仍能想像到这幢老房子当年的风采。

据说当江泽民来到这的时候,随从人员问他,用不用恢复,他说我是唯物主义者,知道这里是我的祖籍就好了,所以当是他家的一府六院现在还是没有修复

据考证江泽民的曾祖父是在太平天国年前从江湾迁至江苏江都江家大场,曾祖父江石溪后又迁至江都城区利民桥,1920年再迁至扬州东关田家巷.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江石溪生有子女七人,长子江世俊,长媳吴月清,也就是江泽民的亲生父母,共生有子女5人,依次是江泽君,江泽芬,江泽民,江泽宽,江泽南.而江泽民后来过继给了无子的江上青.

江上青是江石溪的第6个儿子,原名江世侯,生有两女江泽玲和江泽慧.1939年7月29日,江上青牺牲于安徽泗县东北小湾村(现在属于江苏泗洪县)年仅28岁!


在抗日战争期间,江世俊号称“江冠千”,担任金陵汪精卫政府宣传部副部长兼社论委员会主任委员。按照国民政府《惩治汉奸条例》和中共以往惯例,伪军科级以上公务员,就定为汉奸。

各位游客,这幢房子是清末民初一位在上海经商发了财的商人回家做的房子,这座门楼是座典型的徽派砖雕门罩门楼,很值得我们一看。

这座砖雕门楼,由于已经到了清代末年,砖雕的图案雕刻已由简到繁,由浮雕到深雕镂空,从近景到远景的三、四个层次到达五、六层次。你们看,这门楼上的砖雕、楼、台、亭、榭均雕成里三层外三层,无论是人物,虫鱼走兽,还是山水和花草,全都是镂空的。

 江湾有两扇永远合不拢的门,就在这里了。做扇合不拢的门,总有他的寓意。这两扇门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这幢房子的主人想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出一个做官的,官与关同音,如果做到了官,那就回乡后,把门板削去一点,把门关上,另一种说法是祖宗希望后人出人头地,儿孙们不衣锦还乡,就永远不关门。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防盗

导游词范文之婺源江湾(下)

我们来看看这座大门的朝向,一般我们房子的大门是坐北朝南的,而这里却不朝南正开,却朝西侧开。寓意自己虽然远在上海经商,但不忘徽州,不忘故乡。不知大家注意到这个墙角没有,它被削去三分,在我们这叫做礼让三分墙,就是说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不要针锋相对,从这点可以看出我们徽州人从宋代开始就注重构建和谐社会。

大家接着来看看这座房子的外墙下半部,采用了十三块巨大的长方形青石板,直立起来砌筑,形成了一面光洁的青石外墙,非常奇特,引人注目。其意是说房主人自己十三岁就出外经商,就扛起了家中生活重担。徽州有句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说徽州人多地少,为了生存,十三、四岁就要背并离乡去学徒经商的凄美创业写照。这十三块青石板不但是向他的后人诉说,也是向所有的人诉说,徽州每个人的辉煌,都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只有艰苦创业,才能打牢基础,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再请大家稍稍抬头往上看有两扇叶子形状的小窗户,这寓意为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