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安县城边,闻名古今的汉函谷关就矗立在这里。这座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涧河谷底古通道上的汉函谷关,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函谷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汉函谷关遗址位于新安县城东500米的东关村,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函谷关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春秋时期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得崤函之地,据险设关,以抵御东方诸侯的进攻。在由秦岭、黄河、衡山岭构成的天然屏障中,惟有函谷贯通东西,故此关被称为函谷关,后由西汉楼船将军杨仆迁关于新安。
据史书记载,汉室兴起之后,关中作为帝都,函谷关以东称为关外。人们都以自己是关中人为荣。西汉开帝时期有一位楼兰将军叫杨仆,原籍函谷关以东的新安县,因“屡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幸得“武帝意亦好广阔”,杨遂尽捐家资,在今新安县城东500米处筑起一座雄伟的城池,高大的关坛上建有两层楼阁,坛下为4米宽、7米高的拱式通道——这更是古代洛阳西去长安的通衢要道了,人们称它为汉函谷关。
(康有为写的关名)
汉函谷关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上有康有为题写的关额“汉函谷关”。东西南北四面关门上分别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的对联,其中东门联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南门联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均与历史典故“紫气东来”有关。
关门上的遗址历代帝王多有登临,此遗址对于研究道教文化和考证古代军事地形战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据说,这座汉关初建之时,关楼13丈高,共有3层,而现在就剩下一层关楼,其余的已经踪迹全无了。关楼东面门洞两侧的对联,只剩下了北面的半副,内容勉强可见“功始将梁今附骥。”另外半副已被移到高处铺路了。
关楼西面门洞两侧的对联还在,上联是“胜迹漫询周柱史”,下联是“雄关重睹汉楼船”,同时提到了秦、汉两个函谷关的典故,也算是用典恰当的佳作了。关门南侧一座高高的土丘,应当就是人们所说的鸡鸣台了。关门北侧离得比较近的土丘,应当就是那座望气台了。走近一看,城头上还有康有为的字迹,写明这里是汉函谷关。
大凡关口,多与战争有联系。汉函谷关也不例外,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为古代洛阳西面最坚固的军事防线。关城北接黄河南岸,南连宜阳城,长百余里,越山跨水、蜿蜒逶迤,犹如长城。关隘主体建筑为砖石结构,高14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20米。关门为拱券式,高7米、宽4米。
关上有三层阁楼,高大崔嵬、巍巍壮观。关门两侧筑有凹字形吞口,两墙相距50米,墙与关门等高。两墙东端后筑一方台,层层夯土,高约15米,沿秦关旧制,北曰鸡鸣台,南曰望气台。东西向门两侧分别为康有为题写的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寥寥数语,概括了函谷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风霜,昔日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置千军于雄关”的金戈铁马,早已随着历史的硝烟成了无尽的追思。如今,雄关仍在,那见证沧桑巨变的关墙,那渗透着中国历史的关门,依然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悠悠岁月。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推荐样音
更多收到您的极速试音需求

关注【客服微信】
听最新案例,新客礼包等你拿!
提交成功
试音顾问将在工作日半小时内联系您,请准备试音文稿或参考音频加速匹配
你也可以注册,可自助下单挑选主播,在线接单配音。(7 X 24小时主播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