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案列表 纪录片解说词 文化纪录片 《中国大运河》第二集解说词脚本

《中国大运河》第二集解说词脚本

文案配音员:立笑
文化纪录片 1094 分享

《中国大运河》第二集解说词脚本



(第二集)

1998年深秋,安徽省303省道,修到淮北濉溪县的柳孜村时,在地下,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建筑石块。1999年年初,安徽省文物考古的专家们,展开了考古发掘工作,他们发现了一个东西长14.3米,南北宽9米,高5.05米的巨型石构建筑。

大部分专家认为,这个石构建筑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一个码头,但也有人认为,通济渠并不流经柳孜,所以,这个石构建筑,不可能是通济渠上的码头。2006年,2012年,位于淮北市柳孜东南50多公里处的宿州,位于宿州东面80多公里的泗县,也先后发现了隋唐大运河遗址。这三处遗址的出土,彻底澄清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流经线路问题,证明通济渠的确是流经柳孜的。

但有专家认为,在柳孜出土的这个石构建筑,并不一定是码头。201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柳孜大运河遗址,展开第二次发掘,他们竟然在运河古道的北岸,再次发现一个体量几乎相同的石构建筑。经过相关专家的反复研讨,确定这两个石构建筑并非码头,而是一座横跨通济渠的虹桥的宋代桥墩。专家们认为,这座虹桥可能是一座和《清明上河图》里一样的虹桥。

在1999年柳孜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中,在2006年宿州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出现了很多木桩,这些木桩或横卧在地上,或直立,或斜插在泥土里,这些木桩的用途,让专家们非常疑惑。此次柳孜大运河遗址,第二次发掘中,这些木桩再次出现。那么,它们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更离奇的是,在柳孜900多平米的考古区域里,竟然发现了8条唐代沉船,这在考古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这些船只会如此密集地出现在这里呢?

(杨建华 淮北市博物馆 副馆长)“挖到六米多深的时候呢,发现了一个独木舟。有一大半压在了这个石构建筑的实体里头。”这条独木舟,是考古队发现的第一条沉船,它当时被压在桥墩的下面。(阚绪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独木舟比较完整,当时看了以后,(觉得)这个东西非常重要,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搞。”如何取出这条独木舟,让考古队非常为难,最后,考古队决定,把桥墩下端拆除了三分之一,才将这条独木舟取出来。取出船体后,他们对独木舟做了迅速的防腐处理,然后整体装箱运到了淮北市博物馆。(杨建华 淮北市博物馆 副馆长)“这条独木舟,当年发掘的时候,它的一多半是压在码头下面的,它形式比较完整一些,从测量的长度来看,长度达到10.05米,最大的宽度将近1.5米。好在这长船还比较完整,另外,做了下木质的检测,它是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一根整木头把它做成的。”

几天后,考古队又在桥墩下方,发现了一条货船,之后,又有6条沉船相继出现,在仅仅9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了8条古代沉船,这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8条沉船,都处于唐代文化层中,都被认定为唐代沉船。由于提取和保存的难度太大,最后,考古队只取出了三条船,其它的船都被重新埋了回去。“这条船,就是当年我们柳孜码头出土的,一个三号船的复原模型。当年三号船只出现一个船。这个,是我们当年运河发掘出土的,叫一号船,一号船出土的时候,只存在半条船形,和一把完整的舵。残长当年是12.6米,现在专家把它恢复起来以后呢,应该达到27米长度。”

那么,为什么会在如此小的范围里,发现这么多沉船呢?专家们认为,这恰恰证明了隋唐大运河昔日的繁华。(王林 淮北市濉溪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原所长)“这种景象,整体看上去以后,这种感觉,就是正好印证了文献资料上,所讲的那种舳舻相继啊,船头接船尾,这样一种运河里面的繁忙景象,那是一个最最最好的印证,准确而生动。”隋唐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帝国的漕运需要,还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物资交流,促进了全国的商业流通。正因为如此,隋唐大运河日渐繁忙,在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数量,也是极其可观的。而隋唐大运河运转的季节因素,也使得运河上漕船更加密集。(杨钰侠 宿州学院 教授)“当时汴河的水,到夏天的时候比较大,到秋冬的时候就比较浅,到秋天,深秋以后,就基本上不再运行了。”每年到了农历的十月下旬,大运河就不再使用了,等到来年的春天,从南方出发的第一拔漕运船只,就会再次进入通济渠。在清明前后,这批漕运船会再次到达开封,再到郑州,最后抵达长安。由于隋唐大运河每年有4个多月的枯水期,大量的漕船,只能在不足8个月的时间里,运输货物。因此,在丰水期,隋唐大运河上的运输船只,是非常繁忙的。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才会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发现这么多古代沉船。

(陈超 柳孜二次发掘考古队 队长)“我们在清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石锚,石船锚,大小从几十斤到一百斤左右,基本上是散落在河堤的两岸。”在考古现场,在隋唐的古河道里,这些石锚都被堆积在一边,这些石锚,和8条唐代沉船一起,见证了大运河上行船如织的繁忙景象。当时的大运河,不仅连通了中国的南北,而且也是中国商品的出口要道,丝绸、瓷器、茶叶等,大量中国商品,从南北两个方向向西安汇聚。再经西安到渭水,经渭水登陆后,输入西亚和欧洲。同时,隋唐大运河,也正是各国遣唐使进入长安的通道。(高雷 宿州市博物馆 副馆长)“实际上当时的遣唐使啊,像日本、朝鲜,他们到京师去,都从这条河道通过。”当时的遣唐使们,先从海路到达扬州,然后再经扬州入邗沟,从邗沟进淮水,经淮水进通济渠,从通济渠直达郑州,然后借道黄河,再到广通渠,最后到达长安,拜见唐王朝的皇帝。隋唐大运河不仅沟通全国,而且沟通了东面的日本、朝鲜,也连通了西面的中西亚国家和欧洲,它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

由于大运河里漕船密度极大,正所谓,舳舻相继,也就是船头连着船尾,所以,在柳孜出土的运河船,有着非常显著的船型特点。现在,在淮北市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里,保存着三条从柳孜发掘出的唐代沉船,这三条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瘦长。所有沉船的宽度都不超过5米,长度最长的有30多米,最短的20多米。专家们认为,这种瘦长的船型,充分体现了运河船的特点。(阚绪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大运河)它装满了水的河面,也最多就40米宽,船需要有来有回,如果船很宽、很大的话,就没有办法走。所以,当时的船很多,它叫舳舻相继,就是船头连着船尾。那么你要在运河行船当中,在河道里面掉头是不可以的。”

有意思的是,这些被保存在博物馆里的沉船,都没有发现船帆或者桅杆。“这个船呢,这个动力,在运河里边,它完全是靠人工动力,它是拉纤,在岸上拉纤。再一个就是,有的地方要用撑杆撑,就是篙撑和拉纤,是这个运河船的主要动力。因为它很窄,它不可能有帆。”这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船只模型,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清明上河图》里的那些船只。而《清明上河图》里的那些运河船,也常常遭到人们的误解。(阚绪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现在还有一些馆里边,在画运河的时候,把船上还画了一个帆,那么我给他们讲了以后,他们就不懂,他们说你看我这《清明上河图》都有,我们你打开看看,你给我找个帆看看,他说上面都有柱子、绳子,那不就是搞帆的,我说帆在哪里?那是纤杆、纤绳,拉纤用的。”

8条唐代古沉船,在900多平米的考古范围里,密集出现,令人惊叹。那么,这些船只,又是如何沉没的呢?考古队发现,除了那条独木舟之外,这些沉船都有残缺,有的甚至只剩下几块木板。据此,有专家认为,这些船是废弃的运河船,因为年久失修,不堪使用,而被船家抛弃在河道里。但这个说法遭到了质疑,(阚绪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这个运河的河道是比较窄的,不可能把这些船都堆在这个地方,那河内就不能走船了。”更河况,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即便船不能用了,那些船板总还是有价值的,船主一般是不会轻易放弃的。所以,弃船之说是很难成立的。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有的沉船,会被压在桥墩的下面呢?另外,八条沉船之间,呈相互挤压,相互叠加的位置关系,这又是为什么呢?(阚绪杭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很多木船都是破碎的,和互相叠压,我们曾经推测过,这个会不会有一次天灾人祸,比如说龙卷风,龙卷风在我国内也有过,那么,这个龙卷风,在过去在我们这个地区有过,我小时候还看过。”阚绪杭的说法只是一个推想,但当年古河道的出土的四个1000多年前的人类头骨,似乎在支持着这个推想,现在,这四个人类头骨,陈列在淮北市博物馆里,其中一个,很可能是小孩子的头骨,出土时这四个头骨就靠在一起。也就是说,这四个人,几乎是同时沉入运河的,他们很可能遇上了一次自然灾害。从这个推想出发,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隋唐大运河一派繁荣景象,突然,一场龙卷风,或者其它什么自然灾难降临,大运河上的大量船只,在此相互碰撞,倾覆,沉没。之后,这一段河道由于沉船太多,难以清理而被废弃,于是大运河在这一段改道了,原来的河道变成了陆地,沉船被深埋在了地下。到了宋代,新的河道,由于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而淤塞严重,于是大运河再次改道,这次改道,又改回到当年发生自然灾难的那段河道,并在上面建设了虹桥,这样,虹桥的桥墩就建在了唐代沉船的上方,而当年的建设者们,可能对这一切还浑然不觉。

不仅是自然灾害,大运河上的险滩,也给运输船只带来了很多变数。(杨钰侠 宿州学院 教授)“从江南,把粮食一直运到当时的京师长安,那么这个中间,主要要经过一个三门峡的风险。三门峡那个地方险滩比较多,船到了那容易翻。”为了解决长途运输,给漕运船只带来的危险,唐王朝政府采取了转搬法。(杨钰侠 宿州学院 教授)“转搬运输,就是在沿途,设了一些转搬仓,来进行级级运输,船从江南过来以后,设了几个仓,汴河的船不进黄河,黄河的船不到渭河,到了河阴,然后船就回去了。在河阴设了一个河阴仓,河阴仓那个地方,用陆运避过了黄河的险滩。”今天的运河运输是非常安全的,但在1000年前,极端的天气,湍急的水流,密布的礁石,都可能给航船带来灭顶之灾。在柳孜出土的这8条唐代古沉船,似乎告诉我们,在绵延千年的运河古道的地下,还埋藏着更多的沉船和秘密。

在1999年柳孜,2006的宿州两地的考古发掘中,都曾出土了大量的木桩。这些木桩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卧在地上的,另一种,则直立或者斜插在泥土里,这些木桩是干什么用的呢?为什么会如此密集地出现在这里呢?它们和隋唐大运河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在2012年柳孜大运河遗址,第二次考古发掘中,这些木桩再次出现,尤其其中一根木桩,长约10米,令人惊讶。这根木头,仿佛是一棵树倒在泥土里,有意思的是,它的末端是被人工削尖的,埋藏于泥土中已近1000年,从表面到内部,都呈现出腐朽的特征。考古人员要把它运到博物馆保存起来,首先,要对它的表面喷上一层药水,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再用塑料薄膜,把整个木桩完全包裹起来,最后,10多个人一起才能把它安然无恙地抬起来。如此之长的木头,为什么会埋在这里呢?其实,这根长达10米的木头,就是当年虹桥桥体的建筑材料(陈超 柳孜二次发掘考古队 队长)“虹桥,基本是用木头和铁水铸成的一个整体,捆绑,所形成一个虹桥。这个可以在《清明上河图》上能够查到一个资料,可以看得很清楚,它们也是一头尖一头圆,修整好的木头捆扎在一块,并且也很坚固。”“作为桥板还是作为桥的什么,桥的支撑,骨架,上面还有可能是铺一些木板。”“这个不可能作为桥的木板。”专家们认为,和那些沉船一样,这些木桩,之所以会散落在大运河的古河道里,也是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这些建筑构件,也出土在古河道里,其做工繁复华丽,造型生动。这是一个双鱼纹陶器,是挂在漕船上使用的壁灯,中间低洼处是放灯油的,它颜色泛红,造型别致,极其罕见,堪称国宝。

除了那些横卧在泥土里的木桩,在柳孜和宿州两地的考古现场,还发现了很多直插或斜插在泥土里的木桩。这些木桩,也是虹桥的建筑材料吗?如果不是,这些木桩又是干什么用的呢?此外,据文献记载,隋唐大运河的宽度,一般是40米左右,但柳孜的这段古河道却只有17.7米,而宿州古河道的宽度,也只有19米,这消失的20多米河道,到那里去了呢?经过反复研讨,专家们认为,这消失的20多米的古河道,竟然和这些直立的木桩有着必然的关系。这些木桩,正是一种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这种水利工程叫木岸狭河。

原来,由于黄河的泥沙,大量带入隋唐大运河,严重影响了运河航道的通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定期进行清淤。但由于泥沙量太大,政府清淤工作,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河床还是不断抬高。(宫希成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河床不断抬高,影响通航,他采取的办法,通常是把堤坝加高,采取加高堤坝的方式,来抬高水位,保证航运的正常运转。”但河道不能无限制地升高,为了保证隋唐大运河的通航,古人想到了另一个办法,这就是把河道修窄,加大运河水的流速,把运河里的泥沙冲走,这样就解决了大运河里泥沙阻碍通航的问题。

那么,古人是如何修窄航道的呢?“在河道内再筑河堤,筑河堤有一个方法,就是木岸狭河。”(胡均 淮北市博物馆 副馆长)“木岸狭河,主要就是将这个木桩,成排地打入河中,然后在中间呢填上泥土和沙石,木桩呢就被连接成为木岸。”“岸边打木桩,使木桩是直立的,很紧密的一个木桩,但现实上,我们看到的木桩有直的,也有斜的打进去的,这肯定和加固河堤有很大关系。”(胡均 淮北市博物馆 副馆长)“这样呢,河床由这个斜坡变为竖排,用木料做成这个木岸,使河面宽度束窄,可以使这个(运河水)冲刷运河河床,减轻这个淤积,木岸狭河,应该是人工运河渠化的一个成功的例子。”所谓木岸,就是这些木桩,建筑成的新的大运河的河岸。正是木岸,使得河道变窄,加速了水流的速度,冲刷了泥沙,解决了大运河的通航问题。也正是因为木岸狭河的使用,使得有40米宽的大运河,缩窄了20米左右。所以,我们今天在柳孜、宿州两地的考古现场,发现的古运河的河道,都不到20米,比文献中记载的足足少了20多米。

关于木岸狭河,这一水利设施的记载,原来只存在于古代典籍中。但今天,我们通过隋唐大运河的考古发掘工作,竟然在1000年后,看到它的遗迹。(元和郡县图志)

尽管在柳孜、宿州,都发现了木岸狭河的遗迹,但在泗县却并没有发现。而这里的古运河河道的宽度,达到了42米,和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这也再次验证了木岸狭河的工程特点。同时,也说明,木岸狭河,在通济渠里的推广是有选择的。(陈超 柳孜二次发掘考古队 队长)“(木岸狭河)只能在某一段,整个沿线都去做的话不太现实。”“成本太高。”“对。这个地方是柳孜镇,在当时比较繁荣。”正是木岸狭河的建造,筑高堤岸,和人工疏浚等多方面的办法,才使得隋唐大运河得以维持使用了数百年之久。

在柳孜的考古现场,还出土了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宫希成,是2012年柳孜考古发掘的领队,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研究动物的一看就知道,我们确实不知道”。这其实是一个小动物的头骨,“这个比较完整了,应该很好认”。这是一个桃核,在大运河的古河道里,发现了不少这样的桃核,“因为没有人类加工过的痕迹,人们日常吃完以后,往河里扔,或者是自然就落到河里的”。

在柳孜大运河遗址,两次发掘工作中,在宿州大运河考古发掘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瓷器,这些瓷器的发现,让专家们惊叹无比。在柳孜900多平米的考古范围里,在宿州400多平米的考古范围内,竟然分别发现了28个窑口的瓷器。北方窑口有磁州窑、耀州窑、邢窑、定窑;南方窑口有建窑、吉州窑、越窑、龙泉窑、长沙窑、景德镇窑等等。如此多的窑口瓷器被同时发现,这在考古史上是空前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这些瓷器是怎么埋入大运河的古河道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