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案列表 纪录片解说词 文化纪录片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文案配音员:浩宇
文化纪录片 765 分享


解说词节选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2020年国庆节前夕,位于宁德市区南岸公园的华侨大厦正式封顶。大厦占地1.6公顷,由一座18层的酒店和一座12层写字楼组成,总投资3.1亿元。谁能想到,这个建筑是宁德市东湖塘华侨农场投资兴建的,将成为华侨农场新时期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身为海外归国的侨民,陈金雄不由感慨万千。从早年侨居海外,到遭受排挤迫害,不得不以“难侨”的身份客居异乡;从围塘筑坝、垦荒耕种,到转为“国营职工”并安享如今的退休生活,陈金雄觉得,这一切就像做梦一样。

陈金雄家就住在距离华侨大厦不足200米的华侨新村里,这里聚居着包括他在内的2000多名来自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归侨。他们回到祖国,时间最长的已超过半个世纪。那么,这些祖籍地并不在宁德的华侨,当年缘何成为“难侨”?他们有哪些不同寻常的经历?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故事,还得从海的另一端说起……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这片南中国海及其周边的广大区域,史称“南洋”。它泛指当今东盟十国及其附近的太平洋诸岛。明清以来,由于中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部分中国百姓背井离乡,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国家讨生活,史称“下南洋”。

华人华侨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凭借着勤劳、勇敢与智慧,创造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为侨居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东南亚部分国家出台排华政策,限制、排挤甚至迫害华人华侨。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陈美德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因为我爸爸是中国的,就不能够再开店铺了。他们叫我们入他们的印尼国籍才可以开店铺。”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池兴亮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它就是不给你做生意,就不给你在那边生活。印尼政府就不给你(生活),叫你走。”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甘炳群 越南归国华侨:“我们不属于越南的,因为我们的祖籍是中国,他们就要赶我们。”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苏永英 越南归国华侨:“越南人的同学跟我们是同学,大家平时都玩的好好的,然后排华他会懂得,跟着大人一样,就跟我们打闹起来了,打起来了。”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中国政府对他国欺凌迫害华人华侨的做法提出强烈抗议,并着手接运这些骨肉同胞回国。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林兆枢 中国侨联原主席:“侨胞是我们侨务政策的服务对象,维护侨益、服务侨胞,这是我们人民政府的宗旨所在。那么侨胞又有对祖籍国的向心力,同时应该这样讲,我们也尽了国际人道主义的义务。”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撤侨行动开始了。由于当时国内缺少远洋船只,只能通过租用苏联等国的外籍轮船接运。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池兴亮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我是坐‘美商美’轮船,是我们中国租来的船。我们开到太平洋的时候有台湾的飞机,台湾的飞机过来以后,船员叫我们全部下去到船舱里面,不能够在上面。”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郭振美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反正大家都有一个牌,挂一个牌子,黄色的就是说你的身份,从什么地方回来的,然后你吃饭你要凭这个卡。”


1961年10月,11岁的郭振美踏上祖国派来的轮船,有幸避开了一场血腥风暴。他只记得父亲说的一句话,我们要回家了。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郭振美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那个时候,老人家认为我们要回来、落叶归根,不要给印尼人欺负,就怕小鬼给印尼人欺负,所以整家就回来。”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38岁的潘季明从小就听父辈们叙说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潘季明 印度尼西亚侨眷:“我爸爸是在印尼出生,我妈也是在印尼出生。当时很奇怪,他们两个其实并不认识。我听他们讲就是说上船回宁德的时候,我奶奶帮人家去接一个小孩,那个小孩就是我妈。上船的时候帮忙接一个小孩,人很多很挤,然后帮忙去接小孩,那小孩就是我妈。”

潘季明的父母当时年纪还小,也互不相识。归国途中,原本陌生的两家人相互照应,患难与共。所谓无巧不成书,两家人最后安排在宁德东湖塘的同一个安置点,最后还成了儿女亲家。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当年,印尼华人华侨回到祖国,要在太平洋上航行七天七夜。当看到广州黄埔港的五星红旗时,大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郭振美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音乐就是《歌唱祖国》,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因为我们在海外也有唱这个歌,所以一听到这个音乐就很激动,确实不一样,感觉就不一样。终于回来了,那个时候就到家的那种感觉很强烈。”


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两国经历过同志加兄弟的美好时光。1977年,越南迫害和驱赶华侨,出境者还要交纳12两黄金。由于中国政府不能前往越南境内接侨,只能在广西的口岸、隘口和村道设点接待华侨入境。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周锡兰 越南归国华侨:“把我们家里所有的财产都卖掉,都卖了,就捡几条衣服就走了。如果像这些农村的华侨,他们很靠近边界的,连牛什么都赶到边界,都是这样子。”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前往边境的道路危机四伏,不时有越南军车来回经过。一个个难侨神情悲戚,低着头不敢说话,时刻提防着财物被抢,提防被暴力袭击。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谭万超 越南归国华侨、东湖塘华侨农场原党委书记、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副调研员:“我的同学他要回来的时候,他是在职的医生,他要化妆成社会的青年一样,穿的破破烂烂,戴了个帽子,坐到火车回到中国这边来。就怕你给抓起来,一抓起来的时候也说不清楚。”


上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但各级政府对归国华侨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汤松园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宁德东侨华侨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1960年,1961年,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国家可以说是最艰苦的时候,也是最难的时候。当时我们政府把我们归侨接回来以后,还是很好的安顿我们,我印象最深就是一个大米,就是说一间4家人住,里面就一桶大大的白米饭。”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郭振美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回来的时候在船上也有水果吃,吃的东西都不错,其实我们国内生活非常紧张,那个时候就是困难时期,我们都不知道。”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周锡兰 越南归国华侨:“(回国时)刚好‘五一’,中国(政府)就发给我们这些难民,一人一块钱,当时一块钱是很大的,一分钱都可以买一粒糖果是吧?我们都很高兴了。”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为了安置数十万归侨难侨,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国家陆续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江西、吉林等地,创办了84个华侨农场,其中,福建创办华侨农场17个。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林兆枢 中国侨联原主席:“这一些归难侨回来,这是祖国对侨胞的这种热爱、关心,关系到他们生存和生活问题。我们再困难,也要克服各种困难。那时候就是全国统一的,有的确实就是说像战役一样的接受任务。各地方、各省市、区有任务的,都是要集中协调全部力量,突击建农场来安置的。”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1967 年到1969年,东湖塘华侨农场又先后安置了从印尼、缅甸等地的归侨1140名。为了做到居者有其屋,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在东湖塘周边的五里亭、大门山、塔南、兰溪、东楼、四孔桥等八个点,兴建了很多石木结构的房子。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汤松园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宁德东侨华侨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那个时候,应该说我们农场,从建筑各方面比当地的建筑还好。我们当时已经(建)石头房了,当时老百姓的建筑房还是土坯房,(他们)很羡慕我们 。”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林兆枢 中国侨联原主席:“说明我们宁德人民博大胸怀,宁德在福建省过去来讲,是九地市当中最困难的一个地方,自己也很困难。可是它容纳了4000多名(归国华侨),这就是为国分忧,为侨解难的宁德人。”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宁德城区背山靠海,耕地面积十分有限。而近岸海域都是广袤的滩涂。滩涂上,散落着酒屿、大门山等几个小岛。如果在小岛之间建造海堤,那么,浅海部分就可以变成面积可观的桑田,这一直是宁德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1958年5月,东湖塘围垦工程正式开工,数千民工历经3年奋战,建成了长约2000米的海堤,以及25孔闸门和4孔闸门各一座,仅剩下金马海堤主航道约600米宽的大缺口尚未合龙。1964年,在省侨委的安排下,回国的侨民接下了东湖塘围垦这个浩大的工程。

围垦生活艰苦,任务艰巨,整个筑坝过程主要靠人力。垒基用的石块从三都岛用小船送至东湖塘工地,必须选对时机,等到平潮时,将石块投入水中,然后填上海泥和黄土。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郭振美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要看潮水,每一天潮水都不一样,所以要算时间,放石船的地点到高平潮的时候放石头,低平潮的时候不能抛,都是高平潮的时候抛,把石头放下来。平潮的时候海面不动,船开到那边,石头抛下去,石头都用竹篮,装好了以后两边一抛,整个下去。”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全部靠人力。大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宵达旦,与潮水抢时间,向大海要土地,处处可见“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你追我赶的感人场面。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池兴亮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那个时候围垦是用拉板车,人力拉,没有汽车、没有拖拉机,都是用手去拿海泥,一块一块也是用手上车。”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钟亚木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一个畚箕、一个锄头、一个板车,整天就挖泥土,晚上也做,白天也做。”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1965年9月,东湖塘围垦堵口截流成功。海堤全长2493米,围垦面积近两万亩,其中包括5000多亩水塘,实现了宁德人民数百年来围塘造田的美好愿望。1965年6月11日,东湖塘华侨农场挂牌成立,这是闽东唯一安置归国华侨的基地。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宁德地处沿海,每年夏季都有台风暴雨,对海堤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969 年 9 月 26 日,一场强台风在宁德县(今蕉城区)登陆,24 小时内降水量达 230 毫米。当时恰逢八月中秋天文大潮,海潮高达 5.3 米,浪峰超过6.3 米。竣工不久的东湖塘海堤被狂风巨浪撕开一个长达 200 米的缺口。几千军民全力以赴,抢修海堤。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郭振美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当时在路上的时候风非常大,棕衣也不管用了,所以我们就把它扔掉。到海堤上以后大家都加固海堤,然后大家背靠着这个石头,海堤边上的石头,在那边就是说用身体来顶住块石,保护海堤。”


风雨交加,海潮汹涌。一个大浪过来,堤坝又被摧垮了。见此情景,大家心急如焚。上百名解放军战士和当地华侨,不约而同往海里跳。他们手挽着手,组成人墙,用身体当“堤坝”挡住海浪,让岸上的人向溃口倾倒石块和泥土。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郭振美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大家都喊着毛主席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陈美德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我们就在海里面、在水里面,我守几个小时在那边。”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陈金雄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那么冷的时候跳下去挡住海水,搞到大家发抖。我很佩服,不会讲累,不简单。这个也是为了建设我们国家,对不对。”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经过持续三个月的奋力拼搏,1970年1月,堵口补缺抢修任务完成。

东湖塘围垦之后的滩涂,都是盐碱之地,一时无法耕种。侨民们又马不停蹄地着手土地改良,开展挖沟、引水、排碱、洗土等造田工作。他们种植稻谷、番薯、小麦,兼种棉花、黄麻、甘蔗,发展畜、禽、水产等养殖业。

周锡兰清楚地记得,刚开始种水稻时,她什么都不会,是老华侨手把手地教她怎么劳作。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周锡兰 越南归国华侨:“我们根本都分不清哪一棵是草、哪一棵是水稻,因为很像的,因为草跟水稻都一样是绿色。”


在日复一日的摸爬滚打中,归侨们学会了耕种与收割,和脚下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池兴亮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我们从来都没有做过农的,拿锄头去挖地,做不了。那怎么办?慢慢做嘛,我手都起水泡,本来两三个月都是(水泡),以后就慢慢水泡没有。”


改革开放之后,东湖塘华侨农场从单纯农业种植转为工业农业综合经营,走出了一条商贸、工业、农业、综合改革发展的道路,大大调动了归侨的积极性。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陈金雄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承包了以后地是自己的,干劲有了,有的时候干到很迟,他也不会说我很累我很辛苦。”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郑联生 越南归国华侨、华侨新村社区主任“农场是我们的根,结婚以后我们也承包土地,那时候像我这样子结婚以后,我还承包十二亩水稻、三亩鱼塘。”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熊景华 越南归国华侨“我家种有二十几亩柑橘,有五千多斤一亩,年收入有七八万元。”


家是避风的港湾,是幸福的乐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宁德以博大的胸怀和责任担当,创建东湖塘华侨农场,成为归侨难侨的栖身之所和人生福地。如今,生活在宁德的归侨还有2611人。当年的石头房子已经老旧,许多人搬出了安置点,住进了新建的华侨新村。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依傍着风景秀丽的东湖,占地面积86亩,建筑面积达五万七千多平方米的华侨新村,中心花园的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侨园”两个大字。这里按照和谐社区、绿色社区示范点标准建设,各项绿化、休闲设施齐备,公共管理和服务完善,成为归侨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李朋松 二级调研员、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原部长:“当时你侨民管区,比如说他们每家每户你有多少房子,也折成多少房子在新村里面按你的人口给你,全部免费的给你的。”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陈卫良 宁德市侨联主席:“我们在分房子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个原则,就是先职工后干部,先管区后机关,人均25平方米,他们可以拎包入住。”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阳台上。归侨汤松园最惬意的事就是站在这里,目送孙女走进对面的小学。华侨小学前身是东湖塘小学,新校区于2005年投入使用,可容纳1200多名学生,华侨新村的孩子们都在这里接受义务教育。走出华侨新村大门200多米就是南岸公园,华侨们觉得一切都很舒心和方便。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汤松园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宁德东侨华侨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比过去好多了,我们这里环境也很优美,住得也比较宽敞,总感觉像做梦一样。”


东侨开发区对归侨的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给予了各种扶持。华侨农场所有职工纳入养老社会保险体系。对土地被征用的归侨发放生活补助金,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着力创造条件,帮助侨民在就近的工厂企业、商铺再就业。鼓励侨民参与地方经济,帮扶好职工、造福于归侨,实现农场有发展,归侨有保障的目标。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李朋松 二级调研员、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原部长:“当时提出来‘五有’:一个是居者有其屋;二是子女有教育;第三就业有着落;第四是弱者有保障;第五是发展有空间,提出了这‘五有’。你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了,侨民的心安了,他们对你地方的发展,他就会给你很多正能量的一些支持。”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周锡兰 越南归国华侨:“出去(海外)的人很羡慕我们,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有房子,退休了有退休金,所以他们很羡慕。特别是那些印尼归侨去到香港以后又回来,就回来我们东湖塘,看到真的很羡慕。”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也许是早期形成的饮食习惯,许多归侨仍保留着对侨居国舌尖上的记忆。1978年从越南回国的郭永权,是归侨创业的典型。前几年,老郭和儿子女儿共同经营起这家河粉店,制作越南特色美食。

越南的河粉采用大米研制,汤头由新鲜牛腩、牛骨混合多种香料慢火熬煮而成。浓缩牛肉精华的汤头加上鲜嫩的牛肉,配上蔬菜、香料等佐料,有的还用冰糖调制,很是美味。许多人都慕名前来品尝。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郭永权 越南归国华侨:“来这里吃都是我们这里的居民,还有很远的(客人)都有来,其他单位八点多上班他就过来(吃)。”


为推动归侨特色美食的发展,华侨新村社区成立了美食协会,开展烹饪技术培训,参加各类美食节,提高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苏永英 越南归国华侨:“就在我社区门口办了一场,相当于有点小美食节那种的,然后非常漂亮,很多品种,我们归侨非常开心 ,摆了一长排。然后电视台也来拍了。”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周锡兰 越南归国华侨:“我专门做越南特色、印尼特色,给去公园的游客,来卖给他们吃,很受欢迎,我也很出名的。”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汤松园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华侨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印尼的串肉,我们叫做沙嗲,我们这里都有卖,做的还比较地道,所有城关的(人)都有跑下来吃。”


如今,这些“南洋风味”已经成为归侨的一种符号,形成独特的侨乡文化,还带来了新的商机。

退休后的周锡兰,和社区里的姐妹们成立了一支舞蹈队,自编自排越南舞蹈。她们经常在市里登台表演,还受邀到香港和东南亚各地演出。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陈金雄 印度尼西亚归国华侨:“我们国家真的对我们归侨实在很好,很难得,真的。”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郑联生 越南归国华侨、宁德东侨华侨新村社区主任“我们的生活跟原先的生活(对比),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是不是。”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林兆枢 中国侨联原主席 “用简单一句话我(说)就(是)换了人间。改革开放以后,是我们华侨农场的归侨侨眷和宁德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家园的心血的凝聚。是农场的职工和宁德人民,在党的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下,凝聚起来的成果。所以呀,我看了以后很感慨,为华侨农场的侨胞们高兴,也为他们现在的变化感到骄傲。”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吴友成 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副主任、东湖塘华侨农场原场长 “现在华侨大厦不是也搞起来了,我们三期的东湖侨苑也有了,今后这两块的收入会增加的。对于农场那些退休人员今后的福利肯定会增加了。”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李朋松 二级调研员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宣传部原部长“这些项目建成,今后农场就有一个很稳定的固定的资产、资源,靠这些资源来经营,今后它可以源源不断的有它的经济保障。”


《难侨归国筑梦来》解说词脚本

回国安居宁德数十年,归侨们切身体会到,有了祖国的温暖怀抱,有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有了东侨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了归侨的安居之园、幸福之园。再一个十年,东侨开发区会是什么样子呢?面对未来,他们有新的追求、新的期待,幸福的生活将在共同奋斗中继续书写。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